
廣告
二代小米活塞耳機開箱


▲ 二代小米活塞耳機的包裝還是相當小巧樸素。


▲ 包裝背面寫上了一些耳機的特性。


▲ 打開之後,可看見一些耳機說明也直接印在包裝上面,省去了說明書的印製。耳機線控上的按鈕在 MIUI 中可以自訂功能,看是要設定成調整音量或者是曲目跳轉。

▲ 包裝全部打開,可發現它其實是一整張紙,也算做到了環保的減量包裝目的。


▲ 拆掉塑膠袋包裝以後,就是活塞耳機的本體。


▲ 打開後,它與一代一樣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耳機與捲線器,下層是一些配件。包裝附贈三種不同大小的矽膠耳塞,適合各種耳朵大小。


▲ 二代另外附贈一個金屬線夾,它可以把耳機線固定在衣服上,這個配件一代並沒有。二代的活塞耳機依然隨機搭贈一個矽膠捲線器,平時不用耳機時,可收納隨身攜帶。

▲ 基本上,新版的小米活塞耳機仍然採用與一代相同的設計,包括鋁合金材質的活塞形狀耳機單體外殼、鋁合金線控、加上使用克維拉纖維加強的防扯耳機線,只是顏色由原本的銀色改為玫瑰金(玫瑰金是小米說的,肉眼看起來其實就是香檳金)


▲ 耳機單體外殼依然使用了鋁合金材質,外型類似汽車引擎的活塞,也因此有了活塞耳機的名字。而外殼上面有極細的刻紋,質感相當不錯。包括 3.5 mm 耳機端子的部份也用了鋁合金,並且端子部分鍍金,提高傳導性。


▲ 金色版的活塞耳機,看起來更為典雅有質感。


▲ 另外同樣也有一個鋁合金的線控裝置,上面除了有麥克風以外,也有三個按鈕,分別可控制音量、選曲以及接聽來電。
試聽、小結
一代的小米活塞耳機,當初發表時號稱音質媲美 Apple Earpod 耳機,而二代主打音質提昇,改用鈹金屬製作振膜,並新增雙阻尼平衡系統,號稱可大幅提昇音質;而這一次他們不提 Earpod 了,假想敵換成了 Sennheiser CX300-II(售價約 HK$450 )與 AKG K374(售價約 HK$890),小米還把三款耳機的頻率響應曲線放在一起比較,證明新版小米活塞耳機的性能與這兩款耳機具有類似的表現。廣告

不過,實際聽起來怎麼樣呢?小編把一、二代小米活塞耳機拿來與自己的 HTC Butterfly s 配對,在 Beats Audio 關閉的情況下,用 Spotify 播放高音質的下載版音樂,結果發現與一代相比,二代在音質上的確有好大的進步,尤其在低音部分有更扎實的感覺,相對於一代聽起來就有點虛浮,低音缺少的情況下感覺沒有穩重感。不過如果把二代小米活塞耳機拿來與 Apple Earpod 相比,小編個人認為 Earpod 的表現還是比較全面,小米活塞耳機在人聲的部份有點薄弱,高音部分有時會覺得有點刺耳;但如果是考量到外觀設計與質感的話,小米活塞耳機則是大勝 Earpod。至於二代小米耳機的假想敵 Sennheiser CX300 以及 AKG K374,小編並沒有試聽過,因此這裡無法比較它們之間的差別。
整體來看,這一次小米的二代活塞耳機延續了一代的高質感外觀,音質與舊款相比可說大幅提昇,但價格維持在 $129 的低價,雖然小米給它的「聽歌神器」稱號有點太過誇張了,但如果你不想在耳機上面花太多錢,但又想要耳機漂亮有質感,那麼二代小米活塞耳機值得購入,聽歌時稍微搭配一下等化器會有更好效果。
文章改編自 ePrice 台灣,文中的論述,尤其價格部份,或不適用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