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會用一大段講 IP 防水防塵等級標準的來源,(如果網友覺得煩可以先跳到文章尾部睇總結): IP 代碼 ( IEC 60529 ) 是由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公佈,旨在標準化電子產品機殼對防液體、防異物的防護等級。IP 代碼一般分為三部分,例如 IP68W,6 (第一特徵數字) 、8 (第二徵數字)、 W (附加字母) 分別代表不同的條件。
第一特徵數字(防塵)
第一特徵數字是防護外部固體目標進入,以及防止人體或物體某部分或手持物體進入,數字由0至6。而防止人體或物體進入是指如手指等身體部分有可能進入危險部分,而防護外部固體進入則較嚴格,是指對沙、塵等微小物體的防護。第一特徵數字 | 對人體接近危險部分 | 對異物 |
X | 沒有進行測試 | --- |
0 | 沒有防護 | 沒有防護 |
1 | 手背 | 直徑50mm的異物 |
2 | 手指 | 直徑12.5mm的異物 |
3 | 工具(直徑2.5mm) | 直徑2.5mm的異物 |
4 | 金屬線(直徑1mm) | 直徑1mm的異物 |
5 | 金屬線(直徑1mm) | 防塵 |
6 | 金屬線(直徑1mm) | 緊密防塵 |
到底點樣測試防塵呢? 測試實驗中要求在等級 1-4 中使用上圖要求大小相若的剛性球、剛性鋼棒和剛性鋼線進行測驗。
第一特徵數字 | 試驗方法 | 試驗力度 |
1 | 直徑50mm的剛性球 | 50N |
2 | 直徑12.5mm的剛性球 | 30N |
3 | 邊緣無毛刺直徑2.5mm的剛性鋼棒 | 3N |
4 | 邊緣無毛刺直徑1mm的剛性鋼線 | 1N |
5 | 使用防塵箱(使用滑石粉) | --- |
6 | 使用防塵箱加負壓 | --- |
第二特徵數字(防水)
第二特徵數字則是測驗電子產品對水會否產生有害影響,數字由 0 至 9,而最新出現的 IP69K 當中的 9K 又是代表乜呢? 其實 IPX9K 是源於另一個認證 ISO 20653 的內容,與一般基於 IEC 60529 的 IPX9 標準其實是一樣。所以基本上廣告宣傳的 IP69K 和 IP69 是一樣的。到底防水係點樣測試呢? 測試是容許進液體(水),但大前提是進水應不足以影響設備正常運作或破壞安全性,如有排水孔則需證明水不會積棄並能排出且不損害設備。
第二特徵數字 | 防範 | 有效對抗 | 細節 |
0 | 沒有 | --- | --- |
1 | 滴水 | 放在轉盤上以每分鐘1圈滴水 | 測試10分鐘,水相當每分鐘1mm降雨量 |
2 | 傾斜15°時滴水 | 使用滴水箱,外殼傾斜15°時不會有影響 | 測試2.5分鐘,水相當每分鐘3mm |
3 | 噴水 | 使用擺管,與向垂直60°淋水時不會有影響 | 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至少進行5分鐘,水量每分鐘10公升 |
4 | 濺水 | 使用淋水噴嘴以垂直角度淋水時不會有影響 | 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 至少需時5分鐘 |
5 | 水射 | 使用噴嘴(6.3mm)從任何方向噴水時不會有影響 | 距離2.5米 - 3米,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至少需時53分鐘 |
6 | 強力射水 | 使用噴嘴(12.5mm)從任何方向噴水時不會有影響 | 距離2.5米 - 3米,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至少3分鐘 |
7 | 浸水(水深1米) | 外殼底在水面下至少1米,不會進入超標水量 | 測試時間30分鐘,外殼底在水面下至少1米 |
8 | 浸水,深度為1米或更深 | 設備水面高度由製造商制定(最少1米),不會進入超標水量。其要求需高於IPX7要求。 | 測試時間由製造商協商 |
9 | 強大的高溫射水 | 防止近距離高壓,高溫噴射。 | 測試時間4個方向每個30秒,水量每分鐘15公升,距離0.1m |
▲Samsung Galaxy S10系列在官網列明為在 1.5 米淡水放置 30分鐘。
▲華為 P30 Pro 大陸官網則註明 1.5 米深的無流動清水30分鐘。
第二特徵數字並非向下兼容,即是支持防噴水未必支持防浸水,反之亦然。由於在防水測試方面有不同類別的測試狀態,如噴水和短時 / 持績浸水,所以因應不同的測試結果,其標示也有不同。若標示僅為標為「IPX8」,就只代表手機僅有一定的防浸水能力。而標示為「IPX5」,就只代表手機僅獲得一定的防噴水能力;只有標示了「IPX5/IPX8」 才是真正同時擁有防噴水和浸水的認證。
以 Samsung Galaxy S10 系列為例,手機的防護等級是 IP68,即是手機在僅支持防浸水(1.5米 30分鐘),並沒有防水射,所以如果有水射去手機,是有可能令手機入水的。而 Sony Xperia 1 的防護級別是 IP65/IP68,即是代表手機得到 IPX5 的防水射和 IPX8 的防浸水功能。
附加字母
附加字母較不常見。附加字母的功用主要是在接近危險部分的實際防護比第一特徵數字代表的防護等級高,或第一特徵數字以「X」代替(沒有進行防異物測試)時表示接近危險部件的防護等級。字母為 A 至 D:附力字母 | 簡要說明 | 含義 |
A | 防止手背接近 | 直徑50mm的球型試具與危險部件應保持足夠的間隙 |
B | 防止手指接近 | 直徑12mm,長80mm的鉸接試指與危險部件應保持足夠的間隙 |
C | 防止工具接近 | 直徑2.5mm,長100mm的試具與危險部件應保持足夠的間隙 |
D | 防止金屬線接近 | 直徑1mm,長100mm的試具與危險部件應保持足夠的間隙 |
補充字母
補充字母主要是用來補充內容:字母 | 含義 |
H | 高壓設備 |
M | 防水試驗在設備的可動部件運動時進行 |
S | 防水試驗在設備的可動部件靜止時進行 |
W | 提供附加防護或處理以適用於規定的氣候條件 |
總結
相信各位讀者都應該對 IP 防護等級有更深入的理解。回應文首,其實 IP代防護等級是一個公認的標準,手機廠商需要自行尋找坊間第三方認可的機構進行測試而獲得認證。嚴格黎講,「IP 防護等級」的說法不正確,因為等級有升級的含義,但實際上 IP 防護等級所展示的測試條件是各種獨立的環境條件。所以邏輯上不能存在所謂的「最高等級」,只能說產品通過某項測試環境。
但獲得 IP 防護等級又是否等於你買到的產品有完全相同的防護能力? 不! 簡單講,手機如果採用膠水防水防塵機制,咁很容易因溫度、濕度、時間而快速失去防護能力。 難聽啲講,只係講當日部測試機可以通過指定的測試環境咋~
見到唔少網友都會講類似的情況:乜你部 H 牌咁差,一落水就入水? 我部 A 牌咩咩機上次落洗衣機都無事、另一部 S 牌日日去游水都得! 其實,就算兩部手機有一樣的 IP 防護等級,撇開防水設計已損壞的因素,其設計、用料、造工水平都會讓實際的防水效果會有明顯的差別。
例如,防浸水方面的 IPX8,其要求訂明條件是制造商自定:市面上大部分手機支持在 1.5 米水深 30 分鐘而獲得 IP68 認證;但部份手機廠的防水手機,如採用防水塞、大體積防水膠條等,其防水性能絕對更高。 但基於 IP 防護等級的標準,哪怕防浸水能力達到 30 小時,都只能獲得 IPX8 的認證。這也是為何防水手機等級一樣,都會出現防水能力不同的其中主因。
從手機維修保養的角度,暫時看到主流手機廠皆是:產品入水不獲免費維修。甚至在宣傳獲得 IP 認證的產品時,刻意改寫成「抗水」認證,下方更增添一大堆附加條文為求自保。 (YK 大師話當年的 Motorola Defy 用料好真係日日去泳池玩足半年都未入水架!) 科技日新月異,手機的防水技術也不斷提升,在將來預測手機的防水性能會愈來愈好,而 IP 代碼也應該持續與時並進,或者在將來設立類似 DXOMark 的評測機構,這樣消費者才能真真正正對比各部手機的防水性能,而非看着一大堆同一樣 IP 等級的手機困惑吧。